2025年4月11日下午四点半,一场别开生面的美学讲座在肇庆校区图书分馆四楼七星乐知书院举行。由孔祥银馆长主持,特邀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伟刚先生作题为“艺术鉴赏、收藏及其金融属性”的主题讲座。在校园开启了一场美的盛宴,吸引了部分热爱美学的师生参与。

讲座开始,孔馆长借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理念,指出当代美育长期被忽视的现状。美学是让生活美好的关键,没有美的眼光和素养,便难以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可以不必成为书画家、工艺美术家,但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朱光潜先生有言:“美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美学并非高不可攀,它就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每个人都不应缺失对美的追求。“人生的艺术化”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美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接着,陈伟刚大师以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运用为切入点,展示了线条如何勾勒形象并传递艺术家的情感。他通过虚实、浓淡的变化赋予作品节奏与韵律,展示了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现。例如绘画,不是重现,而是表现,不像拍照那样简单地记录景物,而是表现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的内心情感。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艺术创作不是对自然的简单复制,而是心境的深刻表达。
在阐述艺术创作理念之后,陈大师展示他雕刻的端砚和陶瓷作品,与我们分享他创作的艺术理念:要充分利用石之形、之纹、之色,巧妙地将其融入设计中,使得作品在自然中升华。“因材施艺”,对材质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陈大师为我们展示了用白端石雕刻的一方端砚,他利用纯白色的端石雕刻成一方栩栩如生的玉兰花砚,令我们眼前一亮,叹为观止,艺术魅力竟然如此神妙!
陈大师还提到他与文化界素有“南饶北季”之称的饶宗颐先生的艺术合作。饶老先生将自己创作的几十幅字画作品交予陈大师镌刻于端砚之上,使艺术之美成为不朽。这几十方端砚承载了两位大师的艺术精华,被永久收藏于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里。陈伟刚大师也因此被饶老先生聘为该馆顾问。这既是对陈大师精湛砚艺的信赖,也是对其艺术造诣的高度认可。这种艺术合作的背后,是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撑,彰显陈伟刚大师在艺术领域的深厚根基与创新能力。
任何艺术创作,包括绘画、书法、砚艺和陶瓷等,其根基一定是文化。没有读书万卷,不能让艺术通向神韵。正如当年苏东坡与他的一个晚辈谈到如何提高书画水平时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美学的底蕴是文化,而文化是艺术创作永不衰竭的源泉。
在讲座过程中,陈大师还与我们探讨了艺术品收藏的意义与价值。他指出,收藏不仅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它可以陶冶性情。通过欣赏和研究各类艺术品,人们能够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李泽厚先生也曾提到,“美的历程是人类文明的历程”,收藏正是这一历程中的重要体现。
此外,陈大师还特别强调了收藏品的金融属性,这一点与我们广东金融学院的专业背景和央行基因不谋而合。他举例说,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喜欢而收藏许多类似的物品,比如汉代的一个普通饭碗,虽然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其仅为民间用品,没有其他的附加值,因此没有太大的增值空间。相对而言,艺术品的收藏则不同,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增值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艺术品不仅能够保值,还有可能增值,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重要资产。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投资,收藏品可以在经济上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与金融领域的投资理念相契合。

讲座进入即席挥毫阶段,陈大师以当季开得正盛的木棉为题材,即兴为我们挥毫泼墨,将现场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陈大师选择木棉花作为创作灵感,不仅是为了展现其艺术魅力,更是希望借此机会鼓励我们年轻学子要善于观察和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家屏气而观,大约半小时画成。在这幅画作中,陈大师运用了大胆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将木棉花的热烈与枝干的苍劲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执笔凝神,在宣纸上腾挪转侧,笔锋时而轻盈,时而浓重,在轻描淡写间勾勒出木棉枝干的古朴与遒劲,线条苍劲有力,尽显岁月的沉淀。朱砂点染之处,木棉花如烈焰般灼灼燃烧,花瓣层层叠叠,尽显蓬勃生机;花蕊处精心描绘,丝丝分明,展现出细腻的笔触。岭南春色仿佛跃然纸上,尽显木棉花的壮美与生机,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观赏陈大师的木棉画作,真正领悟了北宋浮休居士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含义,艺术可以让我们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最后,孔馆长做总结性发言,他首先感谢陈大师为广金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学盛宴,强调此次讲座是“新美育”理念的实践,搭建起艺术与金融跨界对话平台,为校园文化注入艺术活力。他鼓励同学们将美学融入生活,以美的眼光审视世界,通过广泛阅读书籍,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打破专业壁垒,进而领悟美学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