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的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认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活动内容
图/摄于:阅江楼
我们走进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滔滔西江水,巍巍阅江楼,肇庆市端州区江滨东路西江河畔,阅江见证了肇庆一段段火红岁月。跨入阅江楼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叶挺独立团的战士们英勇作战的雕塑,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展现出保家卫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高大形象。古铜色的雕像展现了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战士,无畏敌人,英勇战斗的坚定信念。他们坚定的目光望着前方,散发出希望的光芒,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勇敢精神为每场人数差异巨大的、胜算很小的战役创造了奇迹。
阅江楼展厅内泛黄的黑白照片,讲述着独立团的成长脉络,也讲述了这所城市和铁军的种种渊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铁军艰苦奋斗、作风优良、清正廉明的精神深植于肇庆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肇庆儿女,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清廉正气。
图/摄于:包公祠
沿着清廉的历史足迹,我们可以追寻到了肇庆包公文化园,其位于端州区厂排街的大菜园村旁,是省纪委与肇庆市共建的省级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是融合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三个重点的综合文化景点。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包公传奇的一生,并且感受到天地间浩然的正气。千百年来,浩如繁星般的历史人物,或高风仰千古,文章垂天地,或功绩动寰宇,道德泽万年,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而刚正清廉、忠君爱民的“包公精神”,跨越时空界限,在学史崇德中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包公是中国文化绕不去的一种存在,代表着清廉、刚正、公平、公义,这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历史上的包拯既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典范,也是“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的忠信之臣。包公廉政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红色革命精神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
图/摄于:丽谯楼
在满载历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一座矗立在城中路边的红色楼宇引入眼帘,那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史韵的名楼,名为丽谯楼。
同时,也被世人称作红楼,楼如其名,这一座楼有着源远流长的红色历史。1925年,在那个民主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享有“铁军”称号的叶挺独立团一营就驻扎在此。黛瓦红墙虽无声,但抚摸着城墙砖上一块块缺口、一道道裂缝,我们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听到了革命先辈们的红色之声。
图/摄于:肇庆市博物馆
我们短暂地游览肇庆博物馆,虽然没有发现红色基因的存在,但是却与红色息息相关。因为有许多革命家的作品是从古代的文史借鉴过来。
在位于端州区十字路5号的肇庆博物馆中我们感受到了遗产魅力,明白了文物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收藏,而在于传扬,传扬给世人,让世人知道我们国家民族灿烂而伟大的文化历史,近在咫尺的文物带我们穿梭在一场场与古人交流,改变世界的跨时空旅程。
三、活动总结与感悟
赓续红色血脉,重温百年记忆。我们此行感受着纪念馆诉说着伟大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精神;领略了中国共产党的华彩篇章:重温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每件平凡的小事,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就可以继续跟着前人的脚印不断向前。革命烈士的坚强精神将世代相传,永不丢弃。而我们将不忘革命精神,守护努力争取的幸福生活,把对先烈的无限缅怀,化为现实中不懈奋进的动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深入学习了一段红色历史并表示要将历史的宝贵精神财富落实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去,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传递红色基因的火炬,触摸历史,寻悟初心,紧跟前辈的步伐,永远跟党走,在不断奋斗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叶挺将军的一生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矢志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新四军廉政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新四军优良传统和作风,让铁军精神永放光芒,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凝聚人民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有着永不过时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叶挺将军的一生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矢志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新四军廉政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新四军优良传统和作风,让铁军精神永放光芒,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凝聚人民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有着永不过时的现实意义。
供稿:周雅璐 陈可可 黄诗茵 郑榕 周雅璐 卓炫 余俏红